English

安卡拉河的讲述者——拉斯普京

2000-06-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路雪莹 我有话说

俄罗斯近10年来所发生的巨变究竟在人们心中引起了怎样的震动,留下了怎样的创伤,这个民族是在怎样的心境中经历和承受着这前途未卜的历史过渡时期呢?作家拉斯普京在其近年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了一幅如果不是绝望,也是相当阴暗的图景。

拉斯普京在苏联时期是一位名重一时的作家,当时最高的文学奖——国家奖的获得者,典型的现实主义传人。他精心建构故事,对生活细节、事件进展以及人物心理、性格的处理、都严格遵照逻辑、典型、真实的原则、手法之娴熟,几乎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拉斯普京的创作高峰是在相对平稳的70-80年代,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比起前辈作家大为幸运的是,在经历了5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道主义思潮的冲击之后,文学终于获得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稳的空间,使拉斯普京的文学才华得到正常而非畸形的成长,他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达是他所真正关切的主题。

拉斯普京出生在偏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安卡拉河边,这条河是他生命之源,也是他全部创作激情的源泉。他所有的小说都植根于这块土地,都是描写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在拉斯普京的笔下,这里是涵养俄罗斯文化,精神根系和血脉的地方,由于它偏远,远离喧嚣和诱惑,所以民族精神中古老的传统得到了完好的保留,人们在辛勤的劳作中,在与大自然亲密和谐的交流中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学习爱,遵从着古老的道德准则。尽管70-80年代的苏联根本不存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更没有今天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分,但是拉斯普京笔下的主人公无不具有极其温和、忍耐、谦恭和自我牺牲的特质。也许当时的拉斯普京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植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统人格,其内核与东正教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活着,可要记住》的女主人公娜斯塔霞就是这一系列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她的丈夫当了逃兵,回到家乡悄悄藏匿,要妻子为他提供生活必需品,作为妻子的本分和公民的义务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娜斯塔霞承受着心灵的重压,最后投河身亡。当然,除了传统的因素,这一形象还兼具苏维埃人所特有或那个时代所极力弘扬的道德纯洁感以及强烈的公民责任感。

但是,拉斯普京已经敏锐地嗅出了时代变化的气息。即使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安卡拉河畔,也日益显露出某些令人不安的迹象,朴素、自然、单纯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腐蚀和侵扰,人们开始离开乡村,到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城市讨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重物质而轻精神,生活的节律被打乱了,人迷失了。尤其使拉斯普京不能释怀的是,在安卡拉河上修起了大型的水电站,为此淹没了大片的岛屿和土地,在拉斯普京看来,这无异于自断命脉。被淹没的,不仅是世世代代赖以生息繁衍的土地,更是传统的根基,是对于民族历史与精神价值的珍贵情感。他的著名的中篇小说《告别马焦拉》就是描写的这一段断肠史。似乎那就是一切毁灭的开始,从此以后这里的人们失去了家园和心灵的安息之所。小说《农舍》描写了一位农妇为建立新的家园所付出的难以想像的艰辛,以及这种重新生活的希望在日渐恶化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彻底覆灭。

90年代,拉斯普京的主人公遭遇了第二次灭顶之灾,这一次,灾难发生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信仰被彻底摧毁,经济崩溃,社会瘫痪,生存成了问题,黑社会横行,社会道德败坏到极点。人们在绝望和无所事事中酗酒,乡村凋敝,为水库淹没区人们新建的定居点畸形,丑陋,处处别扭,人在其中找不到归属感。环境恶化,安卡拉河也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他的主人公大都步入垂暮之年,贫困,孤独。拉斯普京的小说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例如《出乎所料》的主人公谢尼亚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次他乘船从城里返回家乡的时候,收留了一个行乞的小女孩,把她带回乡下,和老伴一起亲切照料她,渐渐唤醒了小女孩纯真的天性。然而不久来了两个陌生人,强行把女孩带走了。原来这个无家可归的女孩一直在黑社会的控制之下,老夫妇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重新落入魔掌。《下葬》写的是一位老妇人无钱按照正常手续为故去的老母下葬,只好以不合法的方式悄悄掩埋。《在医院里》通过一位退休的林业干部住院期间的所思所见,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虑。这篇小说以一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曲结尾,“用以帮助沉沦中的俄罗斯灵魂。”

拉斯普京近年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所描写的阴暗的生活图景和人物的绝望境遇甚至接近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只是靠着彼此之间的相互扶助,相濡以沫,才可能在绝境中寻觅出一丝生机。在此,拉斯普京展示了俄罗斯心灵的另外一面:深沉的苦难意识。不过,关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在他的作品中仍然不绝如缕(《女人间的谈话》),为严峻的现实投来一抹温暖的亮色。

可以说,拉斯普京是10年来俄罗斯最贫苦,受到伤害最多的那部分人的代言人,因此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改革者”,对生活的新主人的愤怒和指责,也就难怪他被视为“保守派”作家。但他仍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重视,1996年曾因小说《下葬》获得“莫斯科-彭内”国际文学奖。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作家,拉斯普京始终紧随时代。虽然他的艺术观偏于传统,但深切人文关怀和价值探索的努力使他的作品厚重而激动人心,因为他所思考和表达的,同样是一种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层问题。在其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勾画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并已经开始为难以为继的传统和日渐沦落的家园向世界无望的呼吁,然而这世界忽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起来,在翻天覆地的动荡和茫然无绪的纠纷中,拉斯普京的净土彻底地失落了,那些在他看来最具人格魅力的本分朴实的乡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作家愤懑郁结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拉斯普京晚近的作品有了更尖锐的批判锋芒。

不过,拉斯普京作品最深刻之处还在于对人类价值取向的独立思考。也许,作为一位传统的维护者,他过于珍视人的自然的生活状态,任何触动大自然的动作都使他痛心,对追求物质的倾向的警惕和批评也显得过于严厉了些。拉斯普京和他的主人公们对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似乎在一起老去。但是,他们也是我们这个躁动和狂热追逐的时代的一副清凉剂,他们顽强固守的,说不定正是人类最质朴,同时也是最根本和永恒的东西:那种对大地深切的眷恋,那种与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形态,那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坚忍,克己和仁爱的道德准则,那些对于昨天的记忆。今天的人,似乎走得很快,很远,然而生命意义的问题并不因此消失,它只是被暂时淡忘了。有一天人们会发现,无论怎样追逐,在世界的尽头仍然存在着无限的困惑,那时说不定他们会选择一种更谦逊,更简单的生活方式,以便灵魂得到哪怕是暂时的安歇。也许这就是拉斯普京存在的意义。俄罗斯近10年来所发生的巨变究竟在人们心中引起了怎样的震动,留下了怎样的创伤,这个民族是在怎样的心境中经历和承受着这前途未卜的历史过渡时期呢?作家拉斯普京在其近年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了一幅如果不是绝望,也是相当阴暗的图景。

拉斯普京在苏联时期是一位名重一时的作家,当时最高的文学奖———国家奖的获得者,典型的现实主义传人。他精心建构故事,对生活细节、事件进展以及人物心理、性格的处理、都严格遵照逻辑、典型、真实的原则、手法之娴熟,几乎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拉斯普京的创作高峰是在相对平稳的70-80年代,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比起前辈作家大为幸运的是,在经历了5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道主义思潮的冲击之后,文学终于获得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稳的空间,使拉斯普京的文学才华得到正常而非畸形的成长,他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达是他所真正关切的主题。

拉斯普京出生在偏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安卡拉河边,这条河是他生命之源,也是他全部创作激情的源泉。他所有的小说都植根于这块土地,都是描写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在拉斯普京的笔下,这里是涵养俄罗斯文化,精神根系和血脉的地方,由于它偏远,远离喧嚣和诱惑,所以民族精神中古老的传统得到了完好的保留,人们在辛勤的劳作中,在与大自然亲密和谐的交流中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学习爱,遵从着古老的道德准则。尽管70-80年代的苏联根本不存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更没有今天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分,但是拉斯普京笔下的主人公无不具有极其温和、忍耐、谦恭和自我牺牲的特质。也许当时的拉斯普京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植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统人格,其内核与东正教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活着,可要记住》的女主人公娜斯塔霞就是这一系列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她的丈夫当了逃兵,回到家乡悄悄藏匿,要妻子为他提供生活必需品,作为妻子的本分和公民的义务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娜斯塔霞承受着心灵的重压,最后投河身亡。当然,除了传统的因素,这一形象还兼具苏维埃人所特有或那个时代所极力弘扬的道德纯洁感以及强烈的公民责任感。

但是,拉斯普京已经敏锐地嗅出了时代变化的气息。即使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安卡拉河畔,也日益显露出某些令人不安的迹象,朴素、自然、单纯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腐蚀和侵扰,人们开始离开乡村,到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城市讨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重物质而轻精神,生活的节律被打乱了,人迷失了。尤其使拉斯普京不能释怀的是,在安卡拉河上修起了大型的水电站,为此淹没了大片的岛屿和土地,在拉斯普京看来,这无异于自断命脉。被淹没的,不仅是世世代代赖以生息繁衍的土地,更是传统的根基,是对于民族历史与精神价值的珍贵情感。他的著名的中篇小说《告别马焦拉》就是描写的这一段断肠史。似乎那就是一切毁灭的开始,从此以后这里的人们失去了家园和心灵的安息之所。小说《农舍》描写了一位农妇为建立新的家园所付出的难以想像的艰辛,以及这种重新生活的希望在日渐恶化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彻底覆灭。

90年代,拉斯普京的主人公遭遇了第二次灭顶之灾,这一次,灾难发生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信仰被彻底摧毁,经济崩溃,社会瘫痪,生存成了问题,黑社会横行,社会道德败坏到极点。人们在绝望和无所事事中酗酒,乡村凋敝,为水库淹没区人们新建的定居点畸形,丑陋,处处别扭,人在其中找不到归属感。环境恶化,安卡拉河也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他的主人公大都步入垂暮之年,贫困,孤独。拉斯普京的小说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例如《出乎所料》的主人公谢尼亚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次他乘船从城里返回家乡的时候,收留了一个行乞的小女孩,把她带回乡下,和老伴一起亲切照料她,渐渐唤醒了小女孩纯真的天性。然而不久来了两个陌生人,强行把女孩带走了。原来这个无家可归的女孩一直在黑社会的控制之下,老夫妇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重新落入魔掌。《下葬》写的是一位老妇人无钱按照正常手续为故去的老母下葬,只好以不合法的方式悄悄掩埋。《在医院里》通过一位退休的林业干部住院期间的所思所见,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虑。这篇小说以一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曲结尾,“用以帮助沉沦中的俄罗斯灵魂。”

拉斯普京近年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所描写的阴暗的生活图景和人物的绝望境遇甚至接近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只是靠着彼此之间的相互扶助,相濡以沫,才可能在绝境中寻觅出一丝生机。在此,拉斯普京展示了俄罗斯心灵的另外一面:深沉的苦难意识。不过,关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在他的作品中仍然不绝如缕(《女人间的谈话》),为严峻的现实投来一抹温暖的亮色。

可以说,拉斯普京是10年来俄罗斯最贫苦,受到伤害最多的那部分人的代言人,因此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改革者”,对生活的新主人的愤怒和指责,也就难怪他被视为“保守派”作家。但他仍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重视,1996年曾因小说《下葬》获得“莫斯科-彭内”国际文学奖。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作家,拉斯普京始终紧随时代。虽然他的艺术观偏于传统,但深切人文关怀和价值探索的努力使他的作品厚重而激动人心,因为他所思考和表达的,同样是一种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层问题。在其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勾画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并已经开始为难以为继的传统和日渐沦落的家园向世界无望的呼吁,然而这世界忽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起来,在翻天覆地的动荡和茫然无绪的纠纷中,拉斯普京的净土彻底地失落了,那些在他看来最具人格魅力的本分朴实的乡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作家愤懑郁结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拉斯普京晚近的作品有了更尖锐的批判锋芒。

不过,拉斯普京作品最深刻之处还在于对人类价值取向的独立思考。也许,作为一位传统的维护者,他过于珍视人的自然的生活状态,任何触动大自然的动作都使他痛心,对追求物质的倾向的警惕和批评也显得过于严厉了些。拉斯普京和他的主人公们对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似乎在一起老去。但是,他们也是我们这个躁动和狂热追逐的时代的一副清凉剂,他们顽强固守的,说不定正是人类最质朴,同时也是最根本和永恒的东西:那种对大地深切的眷恋,那种与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形态,那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坚忍,克己和仁爱的道德准则,那些对于昨天的记忆。今天的人,似乎走得很快,很远,然而生命意义的问题并不因此消失,它只是被暂时淡忘了。有一天人们会发现,无论怎样追逐,在世界的尽头仍然存在着无限的困惑,那时说不定他们会选择一种更谦逊,更简单的生活方式,以便灵魂得到哪怕是暂时的安歇。也许这就是拉斯普京存在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